慶祝中華全國總工會成立100周年暨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4月28日上午在北京舉行,2426人受到表彰,包括1670名全國勞動模范和756名全國先進工作者。
鐵建重工一級研究員、正高級工程師張帥坤,隆昌公司供應保障部部長、高級工程師劉偉榮獲“全國勞動模范”稱號,在人民大會堂接受表彰。
張帥坤 把盾構機越做越大 江蘇南通,長江入海口北翼,開挖直徑達16.64米的國產超大盾構機“江海號”,由北向南開啟穿江潛行。為了成功“洞穿”長江,張帥坤帶領團隊量身定制“江海號”,這是我國自主研制的最大直徑盾構機。 “江海號”長145米,總重約5000噸,不僅塊頭大,而且武力高。 “研制團隊針對刀盤刀具、主驅動、推進、同步注漿等九大系統進行創新攻關,確保設備在工程中安全、高效、智能掘進。”研制團隊負責人張帥坤說,“江海號”的刀盤可切削土石,“牙口”相當鋒利,主驅動配置的可伸縮功能,可以有效實現脫困,同時還搭載了智能化裝備系統,在開挖作業中做到全域感知。 17年前,張帥坤還是一名盾構機司機,用的是進口的“洋盾構”。進口設備花了“天價”,交貨周期長達兩年,服務也跟不上,哪怕一顆螺絲釘損壞,都要被外國人掣肘。如今,張帥坤帶領團隊不斷攻堅關鍵核心技術,推動國產超大直徑盾構機實現自主化、產業化,使國之重器不再受制于人。 在鐵建重工研發大樓的檔案室里,存放著1.5萬多張盾構機設計圖紙,這里面就有著張帥坤的創新足跡。 2010年,張帥坤接下研制國內首臺復合式泥水平衡盾構機的任務,他帶著團隊從一張張圖紙著手。那時,在辦公室的角落里,張帥坤總放著一個行李箱,便于隨時出發。“好的設計方案,不能只在實驗室里研究,必須深入一線把握細節。”他說。 埋頭磨一刃,一朝鋒芒出。2013年,國產首臺6米級復合式泥水平衡盾構機“行健號”成功下線。那一刻,張帥坤激動萬分:“這只是起點,我們可以把中國盾構機做得更大。” 此后,從“中原一號”“望京號”,到“深江1號”“京華號”,從8米級、10米級,到14米級、16米級,張帥坤和團隊把盾構機越做越大。“在我們這一代的努力下,國產盾構機快速發展,實現從替代進口到走出國門。相信在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國產盾構機,在地下空間建設中貢獻新質生產力。”張帥坤自信堅定。
劉偉 “小巨人”企業的轉型先鋒 通過大膽創新,主動求變,在國內鐵路行業率先探索應用機器人生產彈條的路子,這是劉偉的“成名作”。劉偉瞄準鐵路產品生產工藝和技術革新,助推企業軌道交通高端零部件產業自動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 2009年初,隆昌公司啟動彈條自動化生產線項目,劉偉肩負建線使命。他帶領團隊“摸著石頭過河”,不斷推翻、改進方案,歷經一個月時間,敲定可行性方案。為確保成功建線,劉偉查閱海量資料,鉆研相關配套機構的設計要點,在國內率先實現高鐵關鍵零部件制造裝備的自動化,單條產線年產量超1500萬件。 2015年,劉偉再次領命,擔任隆昌公司新園區建設的工藝優化籌備組組長,負責生產線布局設計、工藝優化。他帶領組員學習德國工業4.0理論、數字化工廠相關軟件、6S管理模式和各種標準等。團隊先后完成建設了設備自動化恒壓集中冷卻系統和動車組粉末冶金閘片、預應力錨桿等自動化生產線及工廠智能制造在線監控系統。 目前,隆昌公司建成了數字化指揮中心,實現數據共享化、生產流程自動化、系統集成一體化、生產指揮可視化和分析決策科學化,這些都是基于系列設備的自動化、智能化。 如今,以劉偉名字命名的勞模工作室,發揮技術創新、人才培養作用,賦能企業高質量發展。截至目前,工作室累計創新攻關132項、創新成果35項,累計獲授權發明專利346項,為隆昌公司成為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夯實了技術基礎。
勞動最光榮!張帥坤、劉偉展現出了新時代勞動者的愛國心、創造力。鐵建重工將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把榜樣的力量轉化為干事創業的強大動力,在新征程上奮勇拼搏,書寫屬于大國重器的奮斗篇章,共同創造企業更加美好的未來。